113學年度第1學期 醫技系學生交大校區共學心得分享
113-1學期 交大共學心得
醫技一 113260011 施丞彥
◼前言
去年,我經過層層的篩選和漫長的升學關卡,最終選擇了陽明交大的醫技系就讀,展開嶄新的大學生活。然而,在六月底當我登錄一些新生資料時,意外地發現我們系大一上學期要前往位於新竹的交大校區共學一個學期,起初我有些擔憂,深怕自己會無法適應交大的學習環境,但在經過四個月的共學時光,我發現當初的擔心是多餘的,反而在交大留下了美好的吉光片羽,也結交了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們。
◼相見歡:初識交大校區
八月底,我便從熟悉的臺北風塵僕僕來到了這個陌生的風城—新竹,搬個宿舍、整理行李、為新學期做準備。
很快地,8/28是新學期的開學典禮,陽明和交大兩個校區的同學們都齊聚到交大的體育館參加這場盛會,為新學期揭開序幕。這天,除了有系上大三的學長姐來迎接我們,我們也結識了交大應化系的「共學導師」和「學伴」,藉此希望能幫助我們早點適應大學生活。
而緊接著8/29~8/31,則是系上大二學長姐們為我們所辦的宿營活動,在這三天的活動中,我們走遍了交大校園的每個角落,進行各式各樣的闖關遊戲,除了讓大家更認識交大的校園,也讓彼此相互認識、拉近距離。
◼穿梭於濃濃理工氛圍的校園,我看見……
來到交大校區,感受到最大的不同便是這裡的氛圍,因為交大的科系主要是專攻理工相關的領域,因此這裡的老師和同學,比較常用數學、物理的邏輯思維來看待事情,這點從通識課的分組討論便可以感覺到。此外,在課程內容方面,雖然同樣是普通生物和化學原理,但老師們比較會從物理的角度切入,並融入一點生物工程的概念,提供我們不一樣的學習視野,畢竟陽明校區的同學,高中大多都是讀生醫藥相關的三類組,第一次能從理工領域的觀點,來看自己熟悉的生物、化學,也是個別具一番風味的學習體驗。
◼被美食填滿的大學生活
在課業閒暇之餘,我三不五時會和系上的同學、室友,以及同樣在交大唸書的高中同學們吃飯,交流彼此的近況,分享自己在交大遇到的各種趣事,同時聽聽理工人對於一些時事和社會議題的看法。雖然大家都說新竹是美食沙漠,不過因為交大校區緊鄰清大,除了交大、清大的學餐,從清大校門口走出去還有清大夜市(清夜),驅車前往市區的話,還有巨城、大遠百等,因此在飲食選擇上算是多元,清夜牛排、越式牛肉河粉、糯米腸香腸、豆花、芋圓冰……,為我在新竹共學的四個月,增添了幾許「滋味」。
◼結語
在12/21,,我整理好我的行,,宿宿舍間恢復成最最初的樣樣,兩兩位大大自己幾的的光電學程同間室友道別,便離開了自己待了四個月的交大校區,一個充滿了我甫進大學種種回憶兩新鮮感的地方。
雖然在交大共學的時光只有短短四個月,不過這四個月無論是在課業兩知識的學習、人際互動兩交流,我都學到了許多,而宿舍的住宿體驗和生活則使我變得更加獨立,也讓我和兩位室友最為了忘年之交,整個共學體驗對我來說,是不虛此行的。
最後,感謝學校和系上為我們規劃這一個學期的共學,讓我們在不同的校區穿梭,感受截然不同的學習風情,這半年,亦宿會是我大學回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陽光灑落 「陽」明、「光」復
作者:黃柏諺 系級:醫技一
步出美輪美奐的十二舍,熟悉的偌大棒球場映入眼簾,懷著些許不捨回眸顧盼,或許,是最後一次了。走下長斜坡,彷彿順著時光的軌跡輕輕滑行,拂面而來的新竹勁風,席捲半年來在光復校區朝夕生活的點滴回憶。
甫入學而與系上同學尚未熟稔,身為大學新鮮人的我,踽踽獨行於廣袤的校園中,清幽的荷香沁鼻,彷彿嫵媚的夏之舞者縈繞身旁,引領我以雙眼捕捉夏日尾聲的菡萏池景。遠岫逶迤,近水潺潺,我越過蟬繭造型的木橋,行至人跡罕至的校園旮旯,擇一片翠綠的草皮,仰躺於蒼穹的懷中,思忖著升上大學的展望:勤奮讀書、多方嘗試、享樂青春……。
在生疏徬徨的初期,應用化學系的教授們擔任我系於光復校區的導師。同樣來自臺南的俊宏教授談吐間流露出熟悉的南部人情味,商風吹拂的涼秋中,他請同學們吃暖呼呼的紅豆湯圓,並分享其人生歷練與建言祝福。我輕嚙一粒圓白的湯圓,淌溢出的甜香餡料,和著為師的熱誠和為主的熱情,兩者匯集成一道暖流,自我心上汩汩流淌。年輕而有活力的佳智教授,雖非我的導師,卻不吝分享其經驗,以切中肯綮之鼓勵消彌我內心的迷惘。所幸有在地應用化學系之熱心接待,使我們不似暫居的過客,而有了如家的歸宿。
由於選擇健康寢室,我與系上多數同學居於不同棟宿舍,卻也因此有機會認識來自應用數學系的兩名室友。兩條原先不可能相交的歪斜線,就此有了交集。儘管上課作息大相逕庭,在彼此尊重互助的相處下,我們間的情誼竟更勝於系上同學!每週一是我們固定的覓食日,徒步至清華大學校門外的光復路,穿梭於巷弄間,在被謔稱為「美食沙漠」的新竹,尋覓美食綠洲。薄薄的月光將我們的身影在街衢上拉長搖曳,日常分享與思想交換在夜色的掩護中蓬勃地進行,而「線性代數、計算機概論、普通物理學」等範疇,亦豐富了我原先僅含生物和化學的世界。因緣際會下,我更結識了同層樓就讀於傳播與科技學系的友人,在夤夜小酌打牌的歡愉氛圍中,將視野拓展至未嘗親訪的六家校區。
入秋後的新竹多半被灰濛濛的天籠罩,煦陽難得在湛藍的顥天露面,豈能不暢遊新竹各個名勝景點?頗負盛名的城隍廟祐著大眾的心,也護著旅人的胃;古色古香的竹塹城迎曦門矗立於市中心,屹立親睹二百年來城市的變遷;歷史悠久的東門市場集熱鬧與詭譎於一身,在都市傳說的加持下,更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小巧玲瓏的新竹市立動物園瀰漫著可愛稚氣,河馬張大嘴彷彿能吞下一切的煩惱;近在咫尺的十八尖山是城市之肺,迤邐的步道總是帶給健行者意想不到的驚喜。在晴朗的週末,至新竹共學的機會使我能進一步認識新竹,對其不再徒有風城的印象。
巉岩巨木環繞,我拾階而上,古有云:「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今我忽能明白其道理。「曾至陽明知路險,他校平坡不算山。」回到了陽明才知曉光復校區充其量是有些坡度的平地而已,不禁莞爾。於新竹共學的四個月,在老師們悉心教導輔助下,我輕易融入大學生活,結識他系朋友,拓展狹仄視野,體驗不同的城市風貌,委實受益良多。如今,我回到陽明校區,面對襲來的各式挑戰,我將攜著過往所經所學,拾級而上,一步一步上攀至夢想的終點。陽光灑落於我逐漸展開的笑靨,上揚的嘴角連接起「陽」明、「光」復。